七十二岁对于古代人来说,差不多已经半截入黄土了,但姜子牙以他奇特的人生遭遇,刚好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,辅佐周文王,国家大治,然后协助周武王讨伐纣王,建立了西周国家,历史上对他发达前的事迹记载的很少,倒是神话演义***《封神演义》记载的要多一些,在此就正史和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的人生历程回答一下,首先说说正史:
正史中的姜子牙发迹之前的样子:
虽然姜子牙的祖上曾经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,在虞夏之际被封在南阳宛县,地点要么是吕、要么是申,已经很难考证了,随着子孙的繁衍,渐渐地没落了,到了夏商之时,已经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了,但姜子牙虽然穷困,仍然得到教育的机会,在学习的过程中,积累了自己的见闻和阅历,这也是他后来发迹的基础,但正如曹雪芹“满劲蓬蒿老不华,举家食粥酒常赊。”一样,姜子牙的生活也是极其凄凉的,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,姜子牙因为专注于学业,所以家道肯定不会富裕。
满腹经纶的姜子牙也曾经做过官,但看到纣王无道,于是离开了,离开后的姜子牙迫于生计,打算游说诸侯,希望能够得到重要,不仅施展自己的抱负,而且还能够够解决肚子问题,但很可惜,有才能的人往往是怀才不遇,虽然去了很多诸侯的领地,但仍旧风雨飘零、无所着落。他也曾经在朝歌宰牛卖,也曾在孟津卖过茶水,但微薄的收入又怎么维持自己的一日三餐呢,更不用说已经古稀之年,一事无成,失意之中,姜子牙听说西伯侯贤明,抱着试一试的念头他便去了西岐,没想到人生从此逆袭,走上了巅峰。
《封神演义》里的姜子牙:
在《封神演义》里,姜子牙三十二岁上的昆仑山,以前恐怕也是因为东飘西荡找不到依靠,所以才动了出家的念头,去想那虚无缥缈的世界寻求精神的慰藉,四十年修行后,有一天被元始天尊召去,元始天尊说:“你生来命薄,仙 道难成,只可受人间之福:成汤数尽,周室当兴。你与我代劳封神,下山扶助明主,身为将 相,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,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,可早早收拾下山。”于是,恋恋不舍的姜子牙下山去了,在磻溪遇到周文王,人生从此改变。
人生的斗志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融,那种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毕竟是少数人,姜子牙在古稀之年一事无成,并没有自怨自艾、反而是静待时机,当机会来临时,一举抓住,改变了自己几十年的落魄。所以对于年轻的我们,只要有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,就不要忘记自己昔年的初衷。
首先春秋之前无正史,导致故事传说中寻找有用史料。
首先三点可以肯定:
1.姜尚对周王室有功,否则不会被封齐侯
3.姜尚熟读兵书与玄学,否则不会深得文王重用委以领兵重任
基于以上三点,可以推断出姜尚的72岁以前的情况
1.属于市民阶层非农户,因为他出生没落吕国贵族,身份为贫民非奴隶,没有田地不是农民
2.在城市中从事服务业或者生产制造业,因为这是城市贫民的主要谋生来源,根据他的特长有可能为卜算和医疗行业。
3.长期大量读书,手不释卷,所以遇到文王可以侃侃而谈言之有物折服文王。
给我们的启示是:
首先,谢谢邀请
姜子牙,亦称姜尚,姜姓,吕氏,名望,号飞熊,72岁时,垂钓于渭水之滨,遇见西伯侯姬昌,然后就有了《封神演义》,后封为齐侯,建立齐国
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韬略家,周朝开国元勋,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
姜子牙72岁之前能做些什么?
第一,自然是学习,不然也不可能跟姬昌聊了一会就做了“太师”
第二,想办法填饱肚子,据记载,姜子牙祖上曾协助大禹治水,被封吕地(今河南南阳西),到了他这一代,家道中落,奈何自己又属于旁支的旁支,封地也没他的份,所以他的身份,应该是个没官没地的平民(怎么感觉跟小编一样,是个无房无车无编制的市民户口)
既然这样,就只能跟小编一样到处讨生活了......
第三,游说各国,商朝实行“分封诸侯”(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本质上的区别),寒门学子和落魄贵族,要想重振家风只有“毛遂自荐”,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,我们知道很多人游说各国,这个时候虽然被“百家争鸣”将目的掩饰成为“著书立说”,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自己发展,所以小编认为“游说各国”其实早就存在,只不过春秋战国发展至鼎盛
况且,姜子牙“愿者上钩”真的是巧合?还是事先踩好点了?(别说掐指一算,真不信这个)
第四,周游各国,这点要相对于上一点,没有游说,只是单纯的以脚丈量天下。战国时期“稷下学宫”的老师就喜欢带着***周游列国,不为名利,一方面了解风土人情,一方面增长知识,毕竟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wlnw.com/post/14864.html